简介
定州塔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内南门里侧,原名开元寺塔,是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,有华第一塔之称。
据史料记载,定州是先有开元寺,后有定州塔。开元寺的前身最早是七帝寺,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91年,隋朝开皇16年将七帝寺改为正解寺,到唐天佑即公元904907年正解寺改为开元寺。是第一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。
建筑
开元寺塔,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,十一层,塔基外围长128米,高83.7米。塔身为八角形,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,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,显得雄伟大方,秀丽丰满。
塔身为砖木结构。砖的规格不一,约有十几种。为了增加砖与砖之间的拉力,加筑了松柏木质材料,故当地流传着砍尽嘉山在曲阳县木,修成定州塔的民谚。从此塔修造时间之长,用料之繁多,可以想见当年建造工程之浩大和修造工艺之精巧。此塔建造十分精巧。塔身分内外两层,外涂白色,西南北四面设券门,其余四面辟棂窗假窗,窗由大方砖雕刻而成。最上两层,则八面均辟券门。门为拱券式,券外绘方形图案,设有砖雕门额门簪。塔的各层,均叠涩出檐,托出一台,惟底层有瓦脊。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,外端有铁环,原置有风铎大铃。塔心和外层之间形成八角形环廊,犹如大塔包着一层塔。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,龛内有壁画或泥塑像,回廊顶端有雕花砖天花板,并加彩绘,刻制精美细腻。在塔座基主壁龛内,以及各层回廊的砖壁上,嵌有许多碑刻和名人题咏,对研究宋代历史及古代建筑有重要价值。
结构
定州开元寺塔整体结构由内外层衔接而成,之间形成回廊,犹如外塔环抱内塔,上下两层之间,内设升蹬梯道,穿过塔心逐层攀旋登高。塔身底层阁楼最高,外观塔四面开门,内塔外壁各设一个单体佛堂与外门相对应,唯北角开设一条登塔券门。底层阁楼作双重出檐,底檐砖砌呈棱形,上层檐作仿木三跳斗拱施彩绘。斗拱承托上层塔身台。底层内部心设藻井,原有泥塑立佛一尊。顶部四作仿木斗拱,向上叠涩收成攒尖顶。三层以上天花板均为彩绘。七层以上是拱券式顶,内壁与券顶绘制佛像与飞禽走兽图案,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。在塔座主龛内,以及各层回廊砖壁上,嵌有许多碑刻与名人题咏,原为45块,现存34块。
塔的西南北四面均开辟券门,其余佛画均为开元寺僧人生活之场面。将不同性格的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,栩栩如生,充分显示了我古代艺工绘手别具一格的独创才能。最上两层八面开辟问券门,为拱券式,设有砖雕门额门替。券顶上饰有桃尖形的得香火烟气,逐层向上,且线各渐增,象征着佛光普照,香火缭绕的佛门盛景。
十一层内回廊面券顶上开一垂直的天井,跨越其上即可登上塔刹。自塔有史以,登临者不计其数,但能升登塔刹俗称宝塔葫芦者甚少。塔顶层八坡八脊,上覆布瓦,瓦垄深可容人卧。八角脊檐各塑坐式铁佛像护法天神一尊,角脊交汇处是砖砌的莲花瓣,其上是塔刹铁座,上面有六节组成的铜铸葫芦。登极远望,可俯瞰城池,统揽全市,观碧海连天,西看嘉山虎踞,北视滱水龙盘,南眺银河茫茫。诚不愧为山巨观。
历史
开元寺塔建于北宋初年,因建于开元寺内而得名,因它位于定州城内,又俗以定州塔呼之。据文献记载,宋朝初年,开元寺僧会能往西天竺印度取经,得到佛教传说的舍利子回复命。咸四年公元1001年,宋真宗下诏,命在定州开元寺内建塔纪念,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,历时55年。
宋辽对峙,此塔在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。当年,定州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有史料说,天下十八道,惟河北最重。河北三十六州军,惟定州最重。定州实为天下要冲之最。宋代,定州是北部边防要地,北与契丹相接,经常发生战事,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,常利用此塔瞭望敌情。此塔高耸云端,登塔远眺,可瞭望契丹之动静,故又称瞭敌塔。
开元寺塔自建成后距今已有950余年的历史,在此其间定州历经了10多次地震,但定州塔损坏较。导致定州塔倒塌半块的大地震发生在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6月,当时塔的北面自塔顶至塔座之间垮塌剥落了一角,露出了塔塔,自此后无人敢去修缮,这种状态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光,因此关于定州八大怪的民谣才有了定州塔缺半块之说。
在定州塔被地震损坏103年后,即1987年,家文物部门投巨资对残塔进行了整体加固和维修,2001年年底竣工,2002年底向社会开放。